經濟觀察網 記者 蔡越坤 “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最高50%,也算見證了歷史。”一位在銀行任職的利率債券交易員如此分享10月31日的銀行間市場行情。
當天下午3時左右開始,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不斷攀升,一度飆升至50%的罕見水平。債券交易員們直呼見證了歷史。
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數據,銀行間市場質押式回購交易品種中,R01D、R02D、R03D和R07D四款產品最高回購利率分別為50%、40%、20%和15%。
“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反映銀行之間借貸成本。大約10年前,2013年6月20日,中國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曾經最高達到史無前例的30%。
根據公開數據,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往往不到3%。當下,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突破2013年的歷史數據,創出歷史新高。該項數據意味著市場極度缺錢。
11月1日,受上一個交易日天價隔夜拆借利率的影響,有債券交易員表示,早上非銀借隔夜拆借利率4.0%直接被交易員提價到4.5%成交。
緣何出現飆升
“非銀隔夜20%。”
“非銀隔夜30%。”
……
上述利率債券交易員表示,10月31日下午3點后,看到各個群里的交易員消息不斷彈窗,多數日常交流群都在“跪”(借)資金,直至當天收盤,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盤中竟然突破50%的罕見水平。
該交易員表示,如果截至銀行間大額支付系統關閉,機構仍然未借到錢,就會觸發違約。
對于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緣何出現飆升,該利率債券交易員向記者分析表示,首先受月末、季末因素影響,往往是資金面偏緊張的時候;其次,臨近月末央行逆回購凈投放量與市場預期形成差距;再次,也與銀行間市場到期存單規模較大也息息相關。
回顧歷史上兩輪“錢荒”,方正證券研報指出,“目的是打擊資金空轉”。第一次為2013年6月“錢荒”:當年央行為打壓同業業務的過度擴張,自2月中旬開始停止逆回購投放,資金面逐步收緊。直至6月,R001連續數日在6%以上運行,對此,央行沒有重啟逆回購,甚至連續發行央票,最終R001于6月20日攀升至11.7%,發生“錢荒”。當年6月24日和25日,央行連續兩次對維穩流動性作出表態,并表示“已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使得資金利率開始從高位回落。
第二次為2021年1月“小錢荒”:當年1月,當時市場對貨幣寬松的預期較強,質押式回購成交量在當年1月上旬達到5萬億的高點水平,之后央行便開始通過縮量續作逆回購來“敲打”市場??缭潞?,為穩定資金面,央行在月初3天連續保持凈投放,資金利率也開始大幅出現轉松。
中國銀行前副行長王永利表示,造成這一突發事件的原因很復雜,除常規性的月底清算、財政繳款等因素外,10月底地方債集中發行疊加國債增發、券商等金融機構大量融資擴大證券投資(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等新情況出現,急劇擴大了資金需求。與此同時,市場普遍預期央行會配合降準,相應釋放流動性予以支持,甚至認為政府發債資金會很快撥付下來,流動性應該不會成為問題。
“這讓很多券商等金融機構為降低資金成本,更愿意舉借利率最低的隔夜資金,而不肯舉借期限較長的資金。但這種預期在月末并未出現,結果造成月末大量隔夜拆借融不到新的資金,從而推動利率急劇攀升,引發國內外同業高度關注,不僅使不少金融機構遭受重大利率損失(不舍得花5%的利率獲得7天跨月資金,最后不得不花50%融入隔夜資金),而且也使機構聲譽受到沖擊。”王永利稱。
對于此次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緣何出現飆升,方正證券張偉分析,第一,10月以來特殊再融資債發行規模高達9563億元,超市場預期,這消耗了銀行大量超儲,這使得資金面減弱、脆弱。而央行主要通過逆回購投放來對沖政府債供給壓力,由于逆回購期限較短,難以有效補充銀行中長期資金缺口,這使得資金面較為脆弱,一些偶發因素的影響擾動對資金面的沖擊被放大;
第二,臨近月末央行逆回購凈投放量出現明顯下降,10月27日、30日和10月31日逆回購凈投放量分別為-3290億元、-1500億元和190億元,明顯低于23日-26日的平均每日4248億元的凈投放;
第三,財政支出力度或許低于預期,并且目前已披露的城投債提前兌付規模仍然偏低,表明特殊再融資債支出進度可能偏慢,使得發債募集資金目前更多凍結在國庫中;
第四,一些“滾隔夜”的機構投資者對資金面形式存在誤判,認為到收盤的時候能得到更加便宜的資金來平盤,但發現借不到資金,從而出現了恐慌,不斷提升融資利率以平盤。這也是導致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攀升的原因。
警惕流動性變化
截至11月1日下午6點,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數據,銀行間市場質押式回購交易品種中,R01D、R02D、R07D三款產品當天最高回購利率分別為15%、6%、4.8%。相較10月31日已經出現大幅回落。
11月1日,央行進行391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1.80%,與此前持平;因有5000億元7天期逆回購到期,實現凈回籠1090億元。
上述利率債交易員表示,11月1日下午開始,資金融出明顯增多,資金量價逐步緩和,銀行間拆借利率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調。
方正證券認為,央行存在降準或加大MLF(中期借貸便利)投放的可能性,從而穩定資金面,短久期品種相對占優,資金面繼續收緊風險不大。一方面跨月后資金面存在季節性轉松的可能,另一方面,10月31日,統計局公布的10月PMI為49.5%,較前值回落0.7個百分點,PMI再度回落至榮枯線以下。在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穩固的情況下,央行難以主動收緊資金面。
另外,方正證券表示,參照今年3月降準的經驗,央行在降準或加大MLF投放前,存在主動降低逆回購滾續規模的傾向。資金面難以進一步收緊,11月上旬或許存在債市修復的可能性,存單、短期二永債等品種相對來說性價比更高。在一攬子化債政策支持下,短久期城投下沉交易依然適用。
11月1日,華安證券研報分析,資金面的“高利率融資”可能并非具有普遍性。本次回購利率大幅提升包含部分機構投資者由于“借短投長”“期限錯配”而出現的誤判,從而導致部分交易難借資金,引發市場出現一定恐慌。
華安證券認為,當前貨幣政策缺乏大幅收緊的基礎,跨月后隨著降準降息預期升溫,資金面有望一定程度轉松,但考慮到跨月后大額的OMO(公開市場業務)到期量及11月稅期,其寬松程度可能仍較為有限。
王永利稱,按理說,經過10年前的“錢荒”洗禮,金融機構對流動性管理普遍都得到了加強,理應對國家重大政策舉措可能引發流動性變化高度警惕有效應對,而且央行也建立了“利率走廊”管理機制,銀行間市場這種極端情況應該得到有效控制,但10月底這種情況再次爆發,說明在流動性管理上仍需改進,特別是當前國內外宏觀形勢復雜多變,重大調控政策可能頻出,更需對流動性管理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必須加強形勢研判和流動性預測,保持合理流動性,戒除僥幸和賭博心理,堅守風險可控原則。央行既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又要把控好風險底線和流動性總閘門,防止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和金融強國建設。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