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瞿依賢 3月18日,國家“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銀川市集中簽約了一批項目:銀川仟金方互聯網醫院、銀川同仁堂國際互聯網醫院、銀川有來互聯網醫院等30家互聯網醫療企業與銀川市簽訂合作協議,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糖尿病防治管理寧夏銀川培訓基地、銀川市東西部數字醫療健康創新聯盟、銀川市互聯網+護理延伸服務中心等11個項目集中揭牌。
銀川市衛健委主任章玉明表示,銀川從2016年開始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開放更多的應用場景,同時統一銀川市的健康檔案。她希望有更多的合作方和“外腦”加入。
開放更多應用場景
銀川開始探索互聯網醫療領域的標志是,2016年12月,銀川市與好大夫在線合作共建的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正式啟動。
2018年10月,銀川市成立全國首個“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協會,全國40家互聯網企業齊聚銀川。
發展到今天,銀川市已經吸引集聚“互聯網+醫療健康”企業145家,累計營業額為22億元。
章玉明告訴經濟觀察網,銀川從2016年開始“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探索,頂著巨大的壓力開辟了一片天地,探索出了一套完備的政策體系,也有著標準規范的行業體系,在產業端積累了一定的資源優勢。近幾年,除銀川外的多地都在發力“互聯網+醫療健康”,與天津、山東、海南等地相比,銀川急需在政策標準和規范體系里向前推進。
關于下一步的發展,章玉明認為,要向健康管理方面探索,今年銀川市在這塊的工作重點有兩個,一是應用場景,尤其是在社區醫療這塊開放更多的應用場景,比如“互聯網+護理”。
章玉明說,銀川市的人口量不是很大,所以需求側對企業來說不具備非常大的吸引力。但是銀川有非常好的政策環境,作為先行者也已經有資源積累,所以想讓企業來做模式,探索一套可借鑒、可復制的模式。
而拿“互聯網+護理”目前的探索實踐來看,包括線上護士的準入注冊、外出就診的安全收費等醫療行為背后都有醫療風險,涉及《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執業醫師法》《護士管理條例》等,還有相當多的節點要突破。
新冠疫情這幾年,許多公眾知道并使用了線上發熱門診,而對于互聯網醫療行業而言,線上發熱門診的現實意義是突破了“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規定。按照互聯網診療規范,互聯網診療針對的是患者的“復診”,“首診”則需要在線下醫療機構進行。
章玉明稱,銀川市也在和國家衛健委相關司局對接,商討在保證醫療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是否能適當放開一些疾病的“首診”,幫助推進分級診療。而對于什么疾病可以在互聯網上放開“首診”,則需要進行大量數據的甄別和篩選工作。
建設“智慧大腦”
銀川今年在“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的第二個工作重點是,建設銀川的“智慧大腦”。更直觀地說,銀川市衛健委想以健康檔案為線索,把全市市民的健康檔案統到一起,包括基層醫療機構的健康檔案信息和市域內市級、省級醫療機構的健康檔案信息,全部實現信息整合。
從2020年開始,銀川市已經在做健康檔案的統計工作。章玉明的感受是,數據的收集和統計并非大多數人想象中的一蹴而就。首先是數據的標準化問題,各縣區的檔案都在不同的平臺建立,需要以同樣的標準導入同一個平臺,“導入后,數據一下匯進來也是泥沙俱下的過程,數據本身需要‘清洗’和‘治理’”。
銀川市花了兩年做前期的數據治理工作,把280萬人口的檔案匯集起來,預計今年完成全市醫療機構的打通和接入。但銀川市還有約2/3的門診量和住院量在市域內的省級醫療機構。
章玉明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把銀川市域內的省級醫療機構也打通,因此最近一段時間她都在忙著找合作方和“外腦”。
前述簽約是在首屆數字醫療健康銀川峰會上進行的,峰會邀請了來自國家相關部委、數字醫療健康領域的24位院士、專家,以及136家數字醫療健康企業負責人。參會企業中有中國通用、華為中國、中國廣電和中國電信等頭部企業,阿里健康、京東健康、智云健康、衛寧健康等14家上市企業,羅氏、西門子、拜耳等12家跨國企業,另有100家創新企業和5家投資機構。
這些與會專家、企業、人員中,很大部分已經或者即將成為章玉明和團隊的“外腦”。
3月18日的會上,銀川市衛健委、市民政局、市網絡信息化局,分別與中電通商數字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幸福頤養醫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創業慧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康晟健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迪安診斷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銀行寧夏分行、通用技術集團數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寧夏分公司簽訂合作協議。
未來,落實這些協議,某種程度上也是銀川市衛健委借助“外腦”的過程。
要有退出機制
據國家衛健委規劃信息司統計,疫情防控期間,國家衛健委屬管醫院互聯網診療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17倍,部分第三方平臺互聯網診療咨詢量增長超20倍。在資本市場,數字醫療健康同樣表現優秀:2021年,投融資事件1222起,融資額超411億美元,達到近五年新高。
但另一方面,這種“野蠻生長”導致的行業發展參差不齊、盈利路徑尚未清晰、同質化的融合模式漸漸化為質疑。特別是在《關于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之后,2022年數字醫療健康領域的融資金額相比前一年下滑近55%。
當前,在線醫療用戶數量已突破3億,互聯網醫院數量超過1700家,互聯網診療服務量也持續增長。在此趨勢下,醫療質量與安全不僅事關某一家平臺的運營,更關系著行業整體的專業形象和發展前景。
2022年,互聯網診療、藥品網絡銷售相關管理辦法出臺。
章玉明表示,銀川現在共有130家互聯網醫院,但開展診療業務的不到1/3,有一些還在“睡眠狀態”。
“互聯網醫療如果要往前發展,下一步還是要有優勝劣汰的過程,有一些拿了牌照長期不執業的還是要淘汰。我們現在有準入機制,下一步還會有退出機制,要實打實做這一塊。”章玉明說。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