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m id="dhntg"><object id="dhntg"></object></em>

    <ol id="dhntg"><ruby id="dhntg"><input id="dhntg"></input></ruby></ol>

    <th id="dhntg"></th>

    歐美銀行業危機待解:瑞士央行推動瑞銀兼并瑞信 巴菲特或參與救助美國中小銀行

    梁冀2023-03-19 21:57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梁冀  北大西洋兩岸銀行業齊陷信任危機。繼銀門銀行(Silvergate Bank)、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與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接連關閉后,美國監管層與華爾街大行決意限制風險,聯合向風雨飄搖的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注資300億美元,以防止信任危機蔓延造成銀行體系坍塌。

    歐洲方面,瑞士也正努力推進瑞銀集團(UBSA)收購風雨飄搖的瑞士信貸集團(CS)。據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瑞士央行尋求在周一(3月20日)開市前能夠推動達成瑞銀集團收購瑞士信貸全部或部分股權的協議。此前,瑞士央行已同意向瑞士信貸提供500億瑞士法郎以增強其流動性。

    自3月8日硅谷銀行遭擠兌并被監管關閉以來,歐美市場上銀行股哀鴻遍野。美國多家中小銀行動輒盤中熔斷,大起大落。瑞士信貸則以一己之力帶崩歐股,作為瑞士第二大銀行,瑞士信貸股價在17日重跌6.94%,市值僅79.22億美元。

    歐美銀行業危機未解,市場則傳聞“股神”巴菲特(WarrenBuffett)正與美國總統拜登團隊密切溝通,或許會參與對美國中小銀行的救助。此外,貝萊德集團(BlackRock)也傳出有意收購部分瑞士信貸股權的消息。

    中金公司銀行團隊在報告中指出,歐美市場銀行風險事件接連發生有數個共同點,包括利率上行導致的存款流失、銀行期限錯配的經營模式以及負面輿情和恐慌情緒加劇風險傳導等。報告解讀稱,此次危機前,投資者多關注銀行信用風險,即資產質量問題;而此次危機更多在于流動性風險。在銀行風險處置方面,局部風險的發生是市場自發的糾偏,監管部門則需快速應對,協調防范系統性風險。

    籌劃收購瑞士信貸

    作為瑞士第二大銀行,瑞士信貸流動性的快速消耗令監管層憂心,并促使監管層推動瑞銀集團收購瑞士信貸全部或部分股權。此前一周,瑞士信貸曾單日流失存款超100億瑞士法郎。此前,瑞士央行于3月13日表示將向瑞士信貸提供500億瑞士法郎的流動性支持。

    據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瑞士央行與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FINMA)正在籌劃由瑞銀集團收購瑞士信貸全部或部分股權。目前,兩家銀行董事會正于周末分別召開會議,討論合并事宜。雖然監管當局意圖推動交易在20日股市開盤前達成,但瑞銀集團需評估此次交易對自身業務可能造成的風險。瑞銀集團表示,緊急措施可能將跳過咨詢期并不經股東投票即通過交易,相關細節還在整理中。

    據悉,瑞士央行與FINMA已向部分國家央行及監管部門通報,其將與瑞銀集團的交易視為唯一阻止瑞士信貸信心崩塌的選項。瑞銀集團表示,將繼續與瑞士信貸一道縮小后者投行部門規模的計劃,令其在新成立實體中的占比不超過三分之一。

    若上述交易達成,合并后的瑞銀集團與瑞士信貸將成為歐洲最大的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之一。數據顯示,瑞銀集團總資產為1.1萬億美元,瑞士信貸總資產也高達5750億美元。

    除瑞士監管層尋求推進瑞銀集團收購瑞士信貸外,有消息稱美國資管巨頭貝萊德也對獲得瑞士信貸部分股權表現出興趣。據外媒報道,貝萊德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Larry Fink正在主導制定收購瑞士信貸部分股權的方案。不過,貝萊德于3月18日表示并未參與任何收購瑞士信貸全部或部分股權的計劃,也對此不感興趣。

    據悉,貝萊德方面任何計劃都將面臨來自歐洲與美國監管層的障礙,瑞士監管當局則支持一份瑞士方案來解決危機。

    在美國硅谷銀行爆雷震撼金融市場后,瑞士信貸于3月14日發布年報,宣布其2021年、2022年財報程序存在“重大缺陷”,審計機構普華永道則對瑞士信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出具了“否定意見”。

    3月15日,瑞士信貸第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明確表態,由于監管要求,不會向瑞士信貸追加投資和提供更多援助。目前,沙特國家銀行持有瑞士信貸9.8%的股份,若持股比例超過10%,沙特國家銀行將面臨一系列的法律和監管問題。當日,瑞士信貸歐股跌超20%,美股則跌超14%至2.16美元/股,創1995年美國IPO以來收盤新低。

    事實上,瑞士信貸近年來風險事件不斷,凸顯其內控疏于管理。2021年3月,由Bill Hwang管理的對沖基金Archegos崩盤,而直到Archegos崩盤前幾天,瑞士信貸管理層才意識到公司對Archegos的風險敞口。2022年年初,瑞士信貸還發生過用戶數據泄露事件,黑客曝光了瑞士信貸超過1.8萬個賬戶信息,甚至涉及不少違法犯罪用戶的信息。

    至于瑞士信貸會否破產,廣發證券認為短期內概率不大。其認為,瑞士信貸為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體量較大,若發生破產則可能將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不可控沖擊,因此預計監管當局將積極采取挽救措施,穩定市場情緒。此外,瑞士信貸流動性好于預期,可承受短期擠兌壓力。截至2022年末,瑞士信貸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20.0%、14.1%,均處于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中較高水平。

    第一共和銀行危機

    北大西洋的另一側,由硅谷銀行爆雷引發的中小銀行信任危機持續發酵,美國監管當局則連同多家華爾街大行共同提供流動性支持,遏制風險進一步蔓延。此外,有外媒報道稱巴菲特近日密切與美國總統拜登團隊溝通,參與對美國中小銀行的救助。

    外媒3月19日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稱,巴菲特已經與拜登政府高級官員進行多輪對話,討論當前對于區域性銀行危機的救助。據悉,上述對話集中在巴菲特對區域性銀行可能的投資,此外巴菲特還廣泛地就當前美國中小銀行困頓給予了建議和指導。

    長期以來,巴菲特在救助金融機構方面備受贊譽。2008年金融危機中,華爾街大行在雷曼兄弟的崩潰后亦陷入困境,巴菲特則向高盛注資50億美元。在2011年對因次級貸款陷入困境的美國銀行的投資中,巴菲特獲得約120億美元的利潤。

    在美國硅谷銀行與簽名銀行相繼被監管當局關閉后,客戶群體類似的第一共和銀行成為市場關注的下一張可能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當地時間3月16日,美國11家大型銀行聯合向第一共和銀行注資300億美元,以防止后者步硅谷銀行與簽名銀行后塵倒閉。華爾街六大行——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美國銀行與富國銀行均身列其中。據悉,由大型銀行轉入第一共和銀行的存款沒有附帶任何特殊交易,將獲得與其他儲戶同樣的利息。自硅谷銀行爆雷后,遭遇擠兌的中小銀行流失大量存款,儲戶則選擇將存款轉入前述華爾街大行。

    美國財政部、美聯儲、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和貨幣監理署(OCC)發布聯合聲明,表示歡迎大銀行提供的支持,并稱贊此舉展現了銀行系統的韌性。

    不過,大型銀行的聯合救助計劃并未挽回市場對第一共和銀行的信心。3月17日,第一共和銀行股價重挫32.80%。而在過去一周,第一共和銀行市值縮水近70%。

    此前,評級機構穆迪于3月14日宣布將美國銀行業前景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理由是銀行業的經營環境“迅速惡化”。第一共和銀行等多家區域性銀行也被列入負面觀察名單,穆迪稱這些銀行容易發生擠兌。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輪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與監管當局多次強調,不會用納稅人的錢紓困銀行。

    3月17日,美國白宮發表聲明,總統拜登敦促美國國會采取行動,對管理不善導致其機構倒閉的銀行高管實施更嚴厲的處罰。拜登在聲明中呼吁國會擴大FDIC從硅谷銀行和簽名銀行等破產銀行的高管那里追回包括股票銷售收益在內的薪酬的權力,加強FDIC禁止高管所屬銀行在進入破產管理程序時繼續在銀行業任職的權力,以及擴大FDIC對破產銀行高管罰款的權力。“沒有人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加強問責制是防止未來出現管理不善的重要威懾力量。國會必須采取行動。”拜登表示。

    此前,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強調,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監管曾紓困系統重要性銀行及其投資者,“我們不會再次這樣做了”。

    宏觀肇因

    歐美接連發生銀行業危機,市場則將矛頭指向自去年以來快速收緊的貨幣政策。2022年3月至今,美國聯邦基準利率在本輪加息周期中已累計加息450個基點(bp),令其區間升至4.5%-4.75%。

    硅谷銀行爆雷之前,市場押注美聯儲將于2023年3月再度加息50bp;歐美銀行接連陷入困頓后,市場對于美聯儲本月加息幅度預期快速波動。

    此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于3月7日發表講話,鷹派程度超出市場預期。鮑威爾表示,經濟數據強于預期,最終的利率水平則可能會高于之前的預期,如果整體數據表明有必要加快收緊政策,將準備加快加息步伐。3月10日,硅谷銀行被美國監管當局關閉,市場陷入恐慌。CME顯示3月加息25bp概率飆升至95.2%,而加息50bps概率已降至0;而之前的概率分別為59.8%、40.2%。

    中泰證券銀行團隊分析稱,海外銀行的風險傳染短期是可控的,中長期要配合宏觀政策和宏觀經濟。短期看,流動性風險是政策可控的,金融傳染性是監管可控的;中長期看,美國的貨幣政策需要在如何維持壓降通脹和金融穩定尋找平衡點,歐洲則取決于宏觀經濟的改善。同時,對國內銀行體系影響很小。

    關于歐美銀行救助和監管模式的不同,中泰證券指出,美國銀行業救助和監管的模式以市場化為主。對于系統性重要銀行,財政部和有序清算基金參與其中;反之則市場化退出。美國中小銀行退出市場是常態化事件,存款保險公司(FDIC)承擔了主要責任,通常采用市場化收購承接、政府經營救助、破產清算等三種方式處理問題銀行,其中收購承接占比達到90%。美國能夠實現中小銀行常態化退出市場的基礎是其“核心-外圍”式的層級結構,從而降低風險在銀行間的傳染,能夠實現中小問題銀行的市場化的退出。

    歐洲方面,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歐洲銀行業搭建了三支柱的監管體系,采取分層監管與“自救優先”的救助原則。對于系統重要性的大型銀行,歐洲央行負責宏觀與微觀審慎監管,對中小型銀行則采取統一監管的模式。對于有系統性風險的銀行救助,歐盟成立清算基金,保證清算工作得以迅速開展,反之則采取有序退出的方式。中泰證券銀行團隊指出,化解歐洲銀行業的基礎性風險是良好救助的前提,核心是加強銀行資本管理。

    瑞士百達財富管理宏觀經濟研究主管杜澤飛(FrederikDucrozet)向經濟觀察網表示,近日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事件,導致全球宏觀前景和利率周期戲劇性地重新定價。各國央行在監測信貸狀況收緊時或會更加謹慎。然而,與以往銀行業危機的一個主要不同之處在于,當下宏觀環境阻力重重,包括持續的通脹壓力。目前各國央行都在盡可能地延遲降息,而這次突發事件使得抗通脹和穩定金融風險之間難以權衡。

    杜澤飛預計美聯儲將在下周加息25個基點至4.75%到5.0%區間,但之后會停止加息。但美聯儲應該會以目前的速度繼續縮減資產負債表,以防出現嚴重的市場混亂。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資本市場部記者
    關注券商、上市公司與資本市場動態,以理性、建設性的態度撰寫原創新聞。
    新聞線索請聯系郵箱liangji@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