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假設你有10000元,放在家中,當年的通貨膨脹率為2%。第二年,這10000元的購買力 ?
假設銀行存款年利率為1%,那么將10000元存入銀行2年后,您的賬戶中有多少錢?
假設您有10萬元投資在股市,第一種策略是都配置在招商銀行這只股票;第二種策略是配置在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和交通銀行三只股票;第三種策略是配置在招商銀行、貴州茅臺和寧德時代三只股票。哪種策略的多元化配置程度更高?
這是關于“金融素養三問”(關于通貨膨脹、復利和多元投資基本概念)的三個問題,你能回答對幾個?
3月15日,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聯合發布了首份《中國居民金融素養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針對上述問題,全部答對的受訪者比例僅為21.0%,其中復利計算相關問題的正確率最低。報告評估后得出結論,中國居民金融素養平均總得分為64.4/100,即剛剛及格的水平。
據了解,《報告》是雙方在2022年共同發起的一項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中國居民金融素養水平,探索契合大眾需求的金融素養教育路徑。研究團隊綜合參考了OECD(經合組織)、中國人民銀行等海內外學術、監管機構常用的評估標準和中國當前實踐情況,從貨幣與銀行、收支與信貸、儲蓄和投資、消費者權利和責任、財務規劃、安全和保障六個維度對中國居民的金融知識和技能水平開展量化調研。報告數據收集于2022年8月完成,共采集到我國33個省級行政區的10041份有效樣本,覆蓋所有年齡群體。
調研將金融素養問題劃分為知識和技能兩大類,受訪者在知識類問題中的得分最高,為68.0,在技能類問題上的得分為65.2,而在測試其是否能將知識儲備應用于決策的綜合類問題時,平均得分僅為47.7。
六大細分維度中,受訪者對收支預算、資產配置結構等財務規劃知識的掌握度相對較好,且具有一定的長期規劃意識,財務規劃維度得分高達75.1。相比之下,對于產品適配性、預防金融詐騙等財務安全和保障問題,以及貨幣和銀行知識的理解仍有欠缺,這兩大維度的得分分別僅為57.4和60.6。
報告還顯示,青少年和老年群體是金融素養教育和消費權益保護需重點關注的潛在弱勢群體。18歲以下受訪者對基礎金融知識的掌握尤顯薄弱,例如在上述“金融素養三問”中的正確率分別僅為46.1%、36.6%和21.7%,相比全樣本的平均水平均低出約20個百分點。65歲以上群體則需重點提高消費者權利和責任方面的金融素養,他們在這一維度的平均得分(50.6)大幅低于總體水平(65.0)。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近年來這兩大群體在消費金融領域頻頻踩雷。
調研還發現,收入水平提高并不能與金融素養提升劃等號。報告顯示,盡管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下的受訪者收入水平和金融素養呈正相關,但月收入超過20000元的群體金融素養水平卻出現下降。這一群體在識別不可承擔債務、理解多元化資產配置等問題中的回答表現也都稍遜于部分低收入組別。
報告執筆人,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吳飛還在發布會上分享了自己的另外一個觀察,關于收支和信貸問題(的得分)也是低于平均水平,“比如說個人征信出現問題是否影響到未來的金融行為,甚至是生活方面,有百分之十幾的人沒有答對,另外,我們發現,只有38%真正能夠計算出來理財的收益率,年輕人或者說25歲以下受訪對象答對率更低,這也印證了年輕群體是出現信貸問題的高發人群的現象。”
金融服務機構是此次調研中最受居民青睞的金融教育渠道,有40.5%希望通過其獲取金融知識培訓。此外,也有28.4%和20.9%的居民希望通過監管機構和教育機構獲取金融教育。由此可見,金融機構因發揮其在客戶覆蓋廣度、客戶了解深度和實踐經驗高度上的優勢,在金融教育中起到引領作用,而業界與監管和教育機構形成合力對全面提升居民金融素養更是至關重要。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發現,針對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以不同的方式和內容開展差異化教育,可以提升金融素養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吳飛表示,“比如我們教育機構可以和有關部門一同探索如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優化青少年的金融通識教育,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金融認知,為日后獨立進行財務和投資決策奠定基礎,同時也要進一步整合金融教育資源、為金融機構的投資者教育提供知識賦能。”
而在原江蘇證監局副局長許加林看來,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素養是能夠正確進行投資的保證。怎么樣保證提高金融素養,從監管部門角度提出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投資者的權益。此前,金融監管體系缺乏整體性,對于投資者、金融消費者的保護是一行三會后來是一行兩會分別進行,各行其政使得投資者保護效率不高。國務院機構改革成立了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把投資者保護工作統一的到金融監管總局里面來,有望在頂層設計上解決這個問題。
【小貼士】金融素養三問
為考察居民是否了解通貨膨脹會影響金錢價值,此次問卷在調研中設計了上述問題。有67.5%的受訪者正確的選擇了購買力下降,18.0%選擇購買力上升,剩余受訪者認為不會帶來變化或不知如何判斷。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20年對26個國家和經濟體開展的國際成人金融素養調查中也納入了類似的通貨膨脹問題。結果顯示,78.0%的成年人能夠正確識別通貨膨脹的含義,但平均只有59.9%的成年人能夠應用這一定義來識別貨幣的長期價值,略低于此次調研中67.5%的正確率。對于貨幣的時間價值掌握較好的國家/地區是德國(正確率85.9%)、中國香港(正確率84.3%)和愛沙尼亞(正確率81.9%),正確率均達到八成以上;掌握較差的國家/地區是馬來西亞(正確率35.7%)、羅馬尼亞(正確率36.9%)和印尼(正確率45.7%),正確率均未達半數。
此次問卷還提到了關于復利的問題,但結果僅有50.4%的受訪者能正確回答 “大于10200元”,具備一定的復利意識 ;33.6%的受訪者認為金額為10200元,其余的回答 “小于10200元” 或表示不知道。
針對資產多元配置,此次問卷設計了上述問題,在被問及全部配置同一股票、配置同行業不同股票和配置不同行業不同股票三種策略哪個多元化配置效果更好時,43.0%的受訪者能正確選擇第三種策略,27.4%選擇同行業不同股票的策略,10.6%選擇全部配置同一股票,剩余19.0%完全不了解相關概念。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