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m id="dhntg"><object id="dhntg"></object></em>

    <ol id="dhntg"><ruby id="dhntg"><input id="dhntg"></input></ruby></ol>

    <th id="dhntg"></th>

    央視曝光不可注射的美容針,律師:消費者要留意許可證、簽署合同以作證據保全

    謝楚楚2023-03-15 23:43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謝楚楚 3月15日,中央電視臺“3·15”晚會報道了多家美容醫療器械公司把備案信息為化妝品的產品作為醫療器械產品注射于消費者臉上的違規操作現象。被點名的企業包括海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州暨肽因子醫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圣姿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北京旭日美業商貿有限公司、廣東遇太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易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據“3·15”晚會報道,2022年7月在武漢舉辦的美博會上,部分上述公司直接在展會現場用妝字號產品為顧客進行面部淚溝等各部位注射。2022年3月30日國家藥監局發布公告,對27類醫療器械涉及的《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內容進行調整。其中,整形美容用注射材料按照最嚴格的第三類醫療器械進行管理。妝字號的日用化妝品只能外用于皮膚表面,顯然不可以被用來注射。甚至展會上有些面部美容針劑注射產品,連化妝品備案都沒有。

    報道還稱,該現場工作人員承認打針同事并非執業醫生。而針劑注射屬于醫療行為,必須由執業醫師在注冊醫療機構進行操作。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接待了很多患者,出現了面部皮膚紅腫、破潰、反復發炎等癥狀,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面部注射了化妝品所致。

    據央視調查,這類以化妝品名義銷售的美容針劑,因為價格不透明,利潤極其豐厚,從業者趨之若鶩,例如成本300多元,一次收費則在3000元以上。

    原北京市第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袁強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所謂的“微整形”,是以注射、埋線等以不開刀的原則進行的整形,在當前較為流行。消費者對于顏值的追求愈加強烈,但是醫美相關領域的知識和認知卻并不成熟,他甚至發現一些消費者在做相關項目的時候,會直接選擇無資質的場所進行打針。“所謂的‘微整形’并不簡單,現在醫美并非屬于一個完全為人類健康服務的傳統醫學行業,它甚至承擔了一種消費性質,所以一些機構的過度推銷完全存在,包括醫療市場的不規范,例如非專業人員的操作。”

    對于醫美行業存在的機構資質不全、執業醫師資質不全,甚至是藥品不合規等問題,北京眾再成律師事務所主任宋中清提醒消費者必須選擇正規醫療美容機構。他表示,醫療美容機構的職業許可證一般懸掛在經營場所的明顯位置,“必須得懸掛,還有醫師資質等介紹都要公之于眾”,從消費者維權的角度,宋中清提醒,消費者要與醫療美容機構簽署合同,以作為證據保全,一旦出現欺詐行為,可以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條款進行懲罰性賠償。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大消費新聞部記者
    長期關注文娛行業、文娛消費,聚焦市場動態和事件背后的人和故事。新聞線索可聯系xiechuchu@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