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1—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5%,比2022年全年加快0.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5%,比2022年12月份加快5.3個百分點;貨物進出口總額61768億元,同比下降0.8%。其中,出口34936億元,增長0.9%;進口26833億元,下降2.9%。
3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3年1-2月的中國經濟運行成績單。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伴隨著疫情防控較快平穩轉段,經濟循環加快暢通,生產需求明顯改善,經濟運行企穩回升。但外部環境更趨復雜,需求不足仍較突出,經濟回升基礎尚不牢固。
此前發表的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經過艱苦努力,當前消費需求、市場流通、工業生產、企業預期等明顯向好,經濟增長正在企穩向上,中國經濟有巨大潛力和發展動力。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上,提出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5%左右的GDP增速目標體現了既積極又穩妥的精神。積極的一面是,目標相比2022年3%的GDP增速有一個明顯提升,符合今年經濟運行整體提升的基本要求,意味著2023年中國經濟回暖向上的態勢非常明確。
“穩妥的一面是,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仍面臨各種復雜因素,比如三重壓力仍比較突出。從世界經濟發展來看,今年世界經濟衰退跡象還是比較明顯。外部環境的復雜變化有很多不確定性。所以5%左右的GDP增速目標堅持了底線思維,這樣可以更穩妥、可靠地落實全年各項目標。”張立群表示。
付凌暉在答記者問時表示,社會上覺得去年基數比較低,今年增長會不會比較快,也有觀點認為,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比較多,5%左右的目標能否實現,看法不一。我們認為,5%的預期增長目標是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是符合我們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和需要的??偟目?,今年實現5%左右的預期目標有壓力、有挑戰,但是也要看到,我們有條件、有基礎、更有信心實現增長目標。
各項投資增長不一
具體看拉動經濟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方面,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9.0%,其中增長較為突出的為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11.2%、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7.8%;制造業投資增長8.1%,比2022年全年回落1個百分點。
在備受關注的房地產方面,1—2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3669億元,同比下降5.7%。2022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就經歷了一路滑落,1-12月為同比下降10.0%。拉開看1-2月全國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情況,絕大多數數據均為負增長,與住宅相關的多項數據卻實現正增長——1-2月,住宅銷售額同比增長3.5%、住宅竣工面積同比增長9.7%、住宅待售面積同比增長15.5%。
民間投資仍處于低速增長狀態。1-2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長0.8%,遠低于國有控股10.5%的增速。2022年,民間投資累計增速就逐月走低,全年僅增長0.9%,而國有控股投資增長10.1%。
自2022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兩個毫不動搖”以來,民營經濟、民營企業被頻繁提及。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消費被寄予厚望
消費方面,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067億元,同比增長3.5%,相比2022年1-12月同比下降0.2%出現了明顯提升。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70409億元,增長5.0%。
為推動2023年經濟增長,消費的復蘇甚至強勢增長被寄予厚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2.8%,而2013—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50%。其中,2021年此數據為65.4%。
付凌暉在答記者問時也表示,目前來看,今年在政策上著重還是要擴大國內需求。目前總的來看,2023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相對去年會有明顯改善和提升。對于消費的抑制性因素在逐步消除,隨著就業逐步恢復,居民收入的增長,消費對整個經濟拉動會明顯改善。同時,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繼續展現。
進入2023年,多個部門也在發力促消費。以商務部為例,2月2日,商務部明確把2023年定位成“消費提振年”。提出根據今年新形勢,聚焦汽車、家居等重點領域,推動出臺一批新的政策,把政策的成效發揮到最大。
在普通消費者關注的消費物價方面,2022年11月-2023年1月,CPI經歷了持續的小幅度回升后,2月份再次從1月的2.1%跌落至1%,其中核心CPI僅上漲0.6%。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CPI漲幅預期3%左右,與前兩年保持一致。
從整個國際情況來看,目前通脹水平都比較高,特別是主要經濟體。美國和歐元區,通脹水平都還在6%以上的水平。對于接下來的價格走勢,付凌暉表示,隨著國內需求的逐步改善,對相關價格的拉動可能會有所增強。從國際輸入性因素來看,國際輸入性因素比去年有所降低,但是國際價格的高位特別是大宗商品價格的高位還是在延續,可能還會對國內有一定的輸入性影響。
外貿面臨挑戰
進出口方面,1-2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61768億元,同比下降0.8%。其中,出口34936億元,同比增長0.9%,相比2022年全年增速滑落9.6個百分點;進口26833億元,下降2.9%,相比2022年全年增速滑落7.2個百分點。
WTO于2022年10月發布的全球貿易展望報告預計,2023年全球貿易將持續低迷,全球貨物貿易量將僅增長 1%(2022年預計為3.5%);2022年12月,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全球貿易更新》指出,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全球貿易額增速已開始放緩,2023年貿易增長放緩的趨勢可能持續。
在全球貿易波動的背景下,在經歷了近三年高速增長后,隨著外部需求的放緩,中國出口正在迎來周期性的沖擊。2月2日,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進入2023年,全球經貿形勢變得極其嚴峻,下行壓力明顯加大。中國外貿領域的主要矛盾,從去年的供應鏈受阻、履約能力不足,已經轉變為當前的外需走弱、訂單下降。
3月7日海關總署網站發布的數據也顯示,前兩月,對東盟進出口增長,對歐盟、美國、日本等下降。其中,與東盟貿易總值為9519.3億元,增長9.6%,占外貿總值的15.4%(對東盟出口增長17.9%),為第一大貿易伙伴。對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出口5528.3億元,下降5%;對第三大貿易伙伴美國出口4941.1億元,下降15.2%。對第四大貿易伙伴日本出口1835.6億元,增長6.7%;進口1613.6億元,下降16.8%。
為穩住外資外貿基本盤,政府工作報告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列為今年政府工作八項重點建議之一,將“進出口促穩提質,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作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付凌暉表示,2023年外需形勢比去年更加嚴峻。因為世界經濟整體比去年增長有所趨緩,外部需求有可能減弱。近期,美國、歐元區制造業PMI都處在臨界點以下,外需的調整變化不可避免對中國的進出口造成一定影響。疊加去年增長基數較高,1-2月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0.8%,非常不容易。“全年外貿促穩提質有一定挑戰,但也有很多有利條件。綜合來看,我們對外貿發展充滿信心。”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