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方IC)
王義偉/文 2023年3月14日,俄烏沖突進展到第三百八十四天。
這段時間有一個美國學者的觀點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這個學者就是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2月23日,在俄烏沖突屆滿一周年之際,艾利森教授在《外交政策》網站發文稱,根據他領導的俄烏沖突工作團隊發布的報告:如果第二年的戰爭狀況和第一年一樣的話,俄羅斯將在明年2月到來之際控制幾乎1/3的烏克蘭領土(If year two of the war were a carbon copy of the first, Russia would control almost one-third of Ukraine next February)。
對于這個結論,筆者的直覺反應是:不可能。
但是,有如下幾個原因,讓筆者覺得,得出這個結論并非完全沒有根據。
首先是艾利森教授本人的權威性。
世人熟知的修昔底德陷阱一說就是艾利森教授提出的。他在研究古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時發現,雅典的崛起給斯巴達帶來恐懼,使戰爭變得不可避免。艾利森認為,一個新興大國必然會挑戰守成大國的地位,而守成大國也必然會采取措施進行遏制和打壓,兩者的沖突甚至戰爭在所難免。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根據這個理論,艾利森總結了過去500年間16個崛起大國挑戰守成大國的案例,發現其中有12個都落入了這個“陷阱”。十多年來,艾利森教授根據這個理論集中研究中美關系,并在2017年出版了《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在國際學術界引起高度關注。
其次就是艾利森團隊的專業性。
筆者看了這份報告,報告在領土得失、戰斗人員和平民的死亡、基礎設施的破壞和經濟影響等關鍵指標方面,引用的數據是比較客觀、權威的。對于戰爭的縱向比較,包括與世界大戰和局部戰爭的比較,也使得報告有一種歷史縱深感??梢姲粌H自己治學嚴謹,對團隊的要求也很嚴格。
再次,最關鍵的,就是俄羅斯的態度。
2月24日,也是在俄烏沖突屆滿一周年之際,中國政府發布了《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對于這份文件,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一方面表示“我們非常重視北京同事提出的建議”,同時表示“特別軍事行動正在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向和平過渡的先決條件”。
根據俄羅斯《今日俄羅斯》官網3月13日的報道,佩斯科夫當天再一次表示,目前沒有和平解決烏克蘭問題的條件,俄羅斯別無選擇,只能繼續戰斗。
佩斯科夫多次表態,非常明確。這說明俄羅斯已經下定決心,將戰爭進行下去。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在俄烏沖突的第二年,俄羅斯占領更多烏克蘭領土,概率還是很大的。
艾利森教授預測俄羅斯可能會占據更多烏克蘭領土,同時他也認為,普京發動戰爭是一個嚴重的戰略錯誤。因為這場戰爭使得俄羅斯與一個國內生產總值是自己20倍的、再次復蘇的跨大西洋聯盟陷入了漫長的新冷戰當中。
艾利森團隊得出的另一個結論也非常重要。他們認為,俄烏沖突不會導致核戰爭。
希望這場戰爭早日結束。
希望和平早日到來。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