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進入“2萬億俱樂部”后,成都進一步從創新源頭發力,培育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在2月底舉行的成都市兩會期間,成都提出了2027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萬億元的新目標。對于這座產業基礎雄厚的城市而言,實現新的1萬億增量,不僅需要夯實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更為重要的或是以科技創新拓展產業發展新版圖。
近日,成都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聚焦產業建圈強鏈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政策措施》(下稱“十條政策措施”),提出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緊密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建立“技術—產業—資本”密切關聯創新機制,推動產業邁向高端??v觀這一文件,“創新”一詞一共出現了23次。
在具體“落點”上,成都則聚焦支持創新平臺建設、鼓勵平臺開放共享、促進平臺成果轉化、發展技術交易市場等方面,力圖通過“有效市場+有為政府”,使得創新與產業間的良性循環更為順暢、高效。
事實上,不止成都,對于中國眾多城市而言,全球產業格局重構和快速推進的城鎮化,對于上一輪經濟增長貢獻巨大。而在新的內外環境下,“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則是培育和發展新產業集群的一條有效路徑,成都的持續探索,也必將產生深遠和長久的效應。
吸收多家企業建議圍繞產業鏈構筑創新鏈
2022年6月,騰訊未來中心項目正式落地成都,作為這家科技企業的功能性總部,未來中心擔負著騰訊自主創新人工智能研究開放平臺、內容共創平臺的重任。
盡管自身有著雄厚的研發實力,騰訊未來中心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開門創新”的模式。依托未來中心,騰訊在成都布局人工智能研究開放平臺,基于騰訊在算法、場景等方面的核心優勢,面向學術研究人員和算法開發者,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研究與應用探索平臺。
在龐大復雜的現代創新鏈條中,創新平臺從源頭萌發創新技術,有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而直接面對市場的企業,則對技術創新與市場的契合度更為敏銳。企業牽頭,匯聚創新資源、做大創新生態的模式,正在成都生根發芽。
成都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十條政策措施”中,發揮科創平臺強鏈聚鏈功能是其中重要方面,成都落實中央“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要求,充分吸收多家企業建議,緊密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
作為生物醫藥前沿領域,創新藥已成為成都“建圈強鏈”重點聚焦產業之一,亦是成都未來最有可能實現大規模產業增量的領域之一。2022年10月,生物靶向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下稱“靶向藥研究中心”)在成都正式揭牌,作為國家發改委在全國布局的首個國家級靶向藥物研發和產業化基地,這一研究中心在設立時就采取了企業牽頭的模式。
靶向藥研究中心由四川科倫藥業旗下科倫博泰牽頭,并貫穿產業上下游的整個鏈條。在基礎研發上,科倫博泰聯合上海藥物研究所丁健院士團隊、中國藥科大學王廣基院士團隊等,開展藥物發現與評價的關鍵技術研發;在臨床研究上,則攜手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等知名醫院;靶向藥研究中心還與華西醫院牽頭的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等主體深入合作,構建產業鏈上下游的協作平臺。
科倫集團董事長劉革新介紹,科倫博泰將抓住生物靶向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契機,立足國家生物醫藥產業的戰略需求,針對國內生物靶向藥物研發的短板,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機制,推動生物靶向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為我國生物醫藥新興的創新策源地。
目前,成都已建設包括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在內的國家級創新平臺139個,創新資源加速聚集,創新策源能力不斷增強。成都將進一步支持創新平臺建設,鼓勵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業、科技服務機構等,共同建設運營中試研發平臺,面向產業鏈開展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等服務,市級財政將給予資金支持。
“2023年,成都將重點聚焦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型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啟動首批中試平臺建設。對新獲批建設的國家級創新平臺,成都將積極幫助爭取國家補助,并按照現行政策就高不就低給予配套支持。”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長陳旭說。
“創新基礎設施”衍生共享模式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算力成為一種新的基礎設施和創新引擎,成都以“共享式”的智算中心為切入點,不斷拓寬創新平臺共享的模式。
圖成都智算中心
2022年5月,相當于15萬臺高性能PC計算能力的成都智算中心正式上線,該中心由成都高新區、郫都區與華為公司共同建設運營,包括人工智能算力平臺、城市智腦平臺和科研創新平臺三大平臺,可對外承接人工智能生態發展、產業孵化和科研創新等領域的任務。
在前期運營中,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聯合電子科技大學基于智算中心算力孵化的氣象預報基礎模型——蓉城·夔牛,將短臨預報更新頻次縮短至10分鐘;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聯合四川大學孵化出業界首個動物特征識別基礎模型——蓉城·熊貓,將助力加速生態檢測、現代畜牧業等行業的智能化升級;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孵化的遙感多模態多任務智能模型——空天·智譯,將開發面向空天信息智能解譯領域的多任務模型……
成都智算中心CTO劉松介紹,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心已為55家企業、46個高校及研究機構的科研團隊提供了普惠公共算力服務。目前成都智算中心算力占用率持續達到95%以上。
2023年1月,成都推出了“算力劵”,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創客、科研機構、高校等可憑此劵購買相應的算力服務用于研發經營。這一舉措旨在推動中小微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實現降本增效,解決中小微企業資金實力不足、技術人才欠缺、算力匹配難應用少等痛點問題,也是成都市以政府補貼的方式幫助中小企業使用算力的創新舉措。
成都“十條政策措施”中,將進一步延伸“算力劵”的成功經驗,采取“科創券”的方式,支持各類創新平臺面向產業鏈開放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為企業提供檢驗檢測、高性能算力等服務,平臺每年最高可獲得100萬元獎勵,對購買平臺共享服務的企業,每年最高可獲得10萬元補貼。
下一步,在鼓勵平臺開放共享方面,成都將升級“科創通”服務平臺,上線運行全市“科技創新資源數字地圖”,推進科技資源和創新成果“上云入庫”。
“資本+場景”力促創新成果產業化
從半導體到新能源,從生物科技到人工智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下,創新企業往往萌發于一項新技術,爾后將技術投入應用并商業化,進而借資本助推加快實現產業化,這也是一條高新技術萌生-成熟-產業化的鏈條。
成都“十條政策措施”中,一方面著眼以資本助推,助力創新科技完成走向產業化的“驚險一躍”;另一方面,則從需求端入手,以城市場景助力創新成果的轉化。
近年來,成都各類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在創投市場上可謂風生水起。2016年6月,成都設立全市首個統一的政府投資基金成都前海產業投資基金,母基金規模就高達400億元。近年來又涌現出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投資、成都技術轉移集團、成都產投、成都空港科創投等一批國資機構。
其中,僅成都產業集團已牽頭先后組建了目標規模1600億元的成都市重大產業化項目投資基金,和注冊資本100億元的成都科技創新投資集團。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全球獨角獸榜》,成都共有9家企業上榜,成為獨角獸企業增長最快的中國城市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十條政策措施”中,成都提出支持市級產業基金聚焦產業鏈組建專業化子基金,明確了“優化基金評價體系和盡職免責機制,差異化設置風險容忍度”,這將有利于政府產業引導基金“放開手腳”投入新興領域。
在成果轉化的需求端,成都則持續打造應用場景支持市場拓展,鼓勵支持企業創造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構建“0—100萬”各類應用場景,支持設立成都企業和產品推廣窗口,支持探索建立采購創新產品“合格免責”機制,破解首臺套、首版次、首批次推廣難題。
據悉,成都將持續推進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加快聚集大平臺大裝置。對企業與天府實驗室等創新平臺開展產學研合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可獲得最高1000萬元支持。
成都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十條政策措施”注重突出高質量發展導向和產業生態構建,支持高能級“鏈主”企業引育、創新型企業集群打造、應用場景供給等,匹配重點專項政策,引導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的產業生態,力圖破解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痛點堵點,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杜遠/文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