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指引下,促進新能源的利用成為我國推進能源結構轉型的既定方向。“建議優先保障硅能源產業用電需求,并對國家針對河湖水域岸線的相關指導意見進行明確解釋、出臺實施細則,進一步支持水面光伏項目發展。”
2023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提出上述建議。
2022年初,中央層面提出“要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有序發展光能源、硅能源、氫能源、可再生能源”,“硅能源”對于支撐“雙碳”目標落地的重要性進一步顯現。
劉漢元代表表示,隨著能源轉型步伐的不斷加快,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規模迅速擴大,硅能源產業的能源屬性日益凸顯。硅能源產業的穩健快速發展,對鞏固我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推動全球能源轉型都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保障用電強化正向回報 以“小能源”換“大能源”
2022年,中國高純晶硅全球占比達90%,硅棒、硅片占比97%,組件占比75%到80%。近年來,中國光伏產業不僅有效支撐了中國能源轉型,中國制造、中國資本、中國技術也成為全球能源轉型中的重要主角。
劉漢元分析,2023年,我國高純晶硅總產量預計將達到150萬噸左右,其用電需求也將同步增長。按生產1千克高純晶硅用電60千瓦時計算,全年用電需求總量將達900億千瓦時左右;但同時,150萬噸高純晶硅可生產600GW光伏發電系統,年發電量高達7800億千瓦時,系統可以穩定運行25年以上,整個生命周期回報的電力是投入的50倍以上。
“硅能源是典型的‘小能源’換‘大能源’產業,是真正意義上的‘新煤炭’‘新石油’。硅能源產業無疑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撐。”劉漢元說。
不過,目前我國晶硅光伏產業的主要聚集區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用電需求無法保障、季節性限電限產問題,客觀上對硅能源產業發展造成了一定制約和影響。2022年,受夏季高溫天氣影響,國內多地出現電力短缺,山東、四川、浙江、安徽、江蘇、云南等省份均出現季節性限電限產,導致硅能源等綠色高載能產業在需求旺季被迫降低負荷運行,對晶硅光伏產品的按時供給和交付帶來一定影響。
為促進硅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劉漢元建議:
在工業領域優先保障硅能源生產企業用電需求。在保障民生用電的基礎上,明確不將硅能源企業納入有序用電范圍,支持硅能源產業最大程度發揮產能。
支持硅能源產業發展,其原料及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能耗不納入能耗總量考核。建議加快硅能源產業發展,進一步強化硅能源產業的能源正向回報屬性,持續釋放先進產能。
提高硅能源產業零碳、低碳能源自給率。建議允許其自建光伏、風能電站,配套完善相應體制機制、政策措施,優惠減免過網費,實現自發自用,既滿足增量用能需求,又不增加碳排放。
此外,針對與新能源息息相關的儲能系統發展,劉漢元還建議加快推動我國抽水蓄能產業發展,助力新型電力系統打造。
“從經濟性判斷,建設大容量長時儲能系統,抽水蓄能仍是最優選擇。近十多年來我國抽水蓄能裝機發展速度整體較慢,建設速度始終不及預期”,劉漢元說:“我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按最保守估算,到2025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規模需達到130GW,2030年達到250GW。”
為此,劉漢元代表建議,加大政策驅動力度,集中精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大規模開工建設抽水蓄能項目,尤其是距離負荷中心近、建設周期短的中小型離河抽水蓄能項目。用5到10年時間基本全部完成,同步甚至適度超前于電網的改造升級,率先構建起我國以抽水蓄能為主,電化學和其他儲能方式為輔的儲能系統。
河湖水域岸線管控不宜“一刀切” 支持水面光伏發展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光伏電站,建設光伏電站的土地成本快速上漲,可用土地面積逐步減少。與此同時,水面光伏電站因不占用土地資源、兼顧漁業養殖,有利于水污染治理等多項優勢,呈逐年快速發展態勢。
不過,水面光伏電站涉及水域岸線空間利用,在一些相關政策層面目前仍存在一定不明確之處,對水面光伏電站建設和集約利用國土資源形成一定障礙。
國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提到,要“積極推進‘光伏+’綜合利用行動,鼓勵農(牧)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復合開發模式……”“計劃到2025年,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光伏發電復合開發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以上”。
浙江、安徽、山東、福建、江蘇等多個省市在已公布的“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中,都提到積極推動漁光互補項目建設的相關舉措。部分省市還先后出臺了相關的用地管理規定,各地政策對光伏復合項目、尤其是漁光互補項目涉及到的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建設范圍提出了明確建議及支持。
2022年5月20日,水利部印發了《關于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就風電、光伏涉水項目提出了明確規定,其中包括“不得在河道、湖泊、水庫內建設”。
劉漢元代表表示,河流、湖泊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防洪、供水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是每個公民、每個企業乃至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但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轉型,需要占用場地和空間,在保證行洪泄洪、供水和水利設施安全的前提下,不宜在政策上實行簡單的“一刀切”。
“著眼達成‘雙碳’目標,以漁光互補為代表的光伏復合項目不僅實現了一產二產高效協同發展、綠色發展,使有限資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還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全新發展動力。”劉漢元說。
為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劉漢元代表建議: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協同規劃河道、湖泊、水庫的水面光伏可利用范圍,完善對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的解釋。同時對《指導意見》發布前的已建或在建項目,如不存在對防洪、供水、生態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的問題,建議以改代拆。
建議相關主管部門出臺實施細則,各地統一執行標準,科學、規范、標準化審核水面光伏項目。建議科學論證河道、湖泊、水庫建設光伏電站的可行性,積極履行相關項目審批工作,為因地制宜建設漁光互補等具有綜合經濟社會效益的光伏復合項目提供便利。
共識和信心助力中國經濟持續向好
“民營經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
身為民營企業家的劉漢元代表對媒體談到,改革開放40多年來,當初鼓勵萬元戶、十萬元戶,鼓勵“下海”,營造了尊重知識、尊重財富、尊重經濟的氛圍,讓大家放開了手腳,解放了思想,使中國經濟逐漸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如今,尊重知識、尊重創新、尊重社會各主體,保護大家的積極性,認可大家的價值,再一次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這些共識的形成、信心的凝聚,將有助于中國經濟持續向好。”劉漢元說。
2023年是通威創建發展的第41年,談到企業如何穿越周期,實現高質量發展,劉漢元代表表示:
首先要練好內功。任何一個產業,都要做精做專,做強了再做大。企業只有在成本控制、技術和管理效率等方面做到全行業領先,才具備做大的基礎,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次要適當快速發展、控制風險、抓好機會,這是投資節奏的需要。此外,對于任何一個產業,都要看到這個產業是否可持續,未來發展空間有多大,以及進入后是否能在保持速度、控制風險的情況下做到行業領先。
劉漢元說:“在跑的時候能跑得起來,站的時候能站得住,過冬的時候有越冬的棉襖,這些都是民營企業穿越周期的根本方法。”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劉漢元代表將繼續履職盡責,建言資政,圍繞中國光伏產業良性發展等領域提出合理建議。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