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社論 | 讓創新與財富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民營經濟的發展從來都和國家愿景息息相關。無論是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還是促進共同富裕,都離不開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我們已經見證了信心和穩定的預期會激發出怎樣的民間活力。新時代新征程上,讓創新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們有理由期待更多收獲。
2023年全國兩會正在進行,兩會都釋放了哪些關鍵信號?經濟觀察報全國兩會報道——觀察特輯,為你帶來及時、獨家、全面的評論和解讀。
民營經濟的發展從來都和國家愿景息息相關。無論是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還是促進共同富裕,都離不開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我們已經見證了信心和穩定的預期會激發出怎樣的民間活力。新時代新征程上,讓創新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們有理由期待更多收獲。
促進民營經濟立法有助于凝聚共識,消除分歧,穩增長、保就業,惠民生,是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是立足長遠的經濟工程、是追求良法善治的法治工程。
目前的電子病歷系統基本上是以醫院為單位獨立規劃和建設的,彼此數據不共享帶來很多問題。
今年的“兩高”工作報告不約而同都關注了網絡時代人格權保護問題,尤其是網絡暴力損害他人名譽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違法犯罪。當下,人格權保護問題變得重要且迫切,與網絡時代的社會交往方式有直接關系。
中央國家機關編制統一按5%比例精簡,并非簡單地給人員編制做“減法”,而是在本輪機構改革中,同時對重點領域和重點工作所需的編制做“加法”。但這依然體現出政府機構改革秉持的一貫方向:堅持機構改革與限額管理相結合,從嚴控制編制資源。
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接下來更為值得期待的是,如何將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同樣推至輿論環境層面,這也是民營企業家能夠提振信心、不怕遭遇“污名化”的底氣所在。
涉企收費關系到企業的生存環境與發展信心,也指向營商環境的改善和稅費改革的推進。不久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披露,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已查處涉企違規收費問題7700多個,涉及金額50多億,已全部要求整改。
整個行業也應該有清醒認知,住房市場的供給,不能依賴房地產企業的無序擴張,多年來“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發展模式的弊端需要消除。從近期一系列金融、租賃政策出臺的思路看,更加規范的房地產金融政策支持,以及租購并舉的供給思路逐漸明晰。
汪玉凱表示:“這一次國務院機構改革,26個組成部委本身沒有動,重點還是解決部門之間職能交叉重疊的問題,這是改革的核心要義。金融體制改革方面,可以說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主要還是為了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精減中央國家機關人員編制方面,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等因素影響下,如何進一步精兵簡政,克服政府自身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也是機構改革的一個要義?!?/p>
以數字化驅動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變革……2月下半月以來,政策的主要關注點多指向“數字經濟、產業政策以及科技政策”等;這并非偶然——數字中國建設提速的大幕已然揭開。
“國家數據局成立,是大國博弈背景下我國對數據資源布局的思考”,數據是國家基礎戰略性資源和重要生產要素,當前正在成為影響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數據資源之爭可能成為決定大國博弈走勢的戰略制高點。
本屆政府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都有哪些亮點?與以往有哪些不同?經濟觀察網兩會報道組進行逐個解讀。
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定在了5%左右,這個目標大致落在了經濟學家、研究機構預測的中間位置,比較謹慎的研究機構給出的范圍大概是4%-5%,更積極的預測的范圍是5%-6%。
本次改革釋放了什么信號?有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機構改革釋放了金融強監管的信號。
一直以來,國家對數據要素建設的統籌仍處于初期階段,數據要素在生產流通中面臨確權、分配、安全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在30多年時間中,國家高新區經歷了快速的發展,不僅在中國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在科技創新上發揮巨大的影響力。
證監會由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此外,為強化資本市場監管職責,劃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企業債券發行審核職責,由證監會統一負責公司(企業)債券發行審核工作。
吳剛梁認為,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主要解決當前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存在的職責分散、權責不明、授權不清、布局不優的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國有資本管理體制機制,提高配置效率,解決“管辦不分”的問題。
根據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地方金融監管體制將迎來重大改革?!敖⒁灾醒虢鹑诠芾聿块T地方派出機構為主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統籌優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派出機構設置和力量配備。地方政府設立的金融監管機構專司監管職責,不再加掛金融工作局、金融辦公室等牌子?!?/p>
企業債券發行審核職責統一由證監會負責,債市統一監管自此邁出重要一步。
報告中對金融方面的表述,也得以讓我們觀察2023年金融政策新動向。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www.jss-riseabove.com
地址:北京理工大學國防科技園2號樓4層 | 郵編:100081 | 電話:4001560066 | 傳真:86-10-60910533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京)字第12950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B2-20196208 京網文(2019)4644-484號
備案號:京ICP備1801989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006號 @2001-2022經濟觀察網版權所有
經濟觀察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