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m id="dhntg"><object id="dhntg"></object></em>

    <ol id="dhntg"><ruby id="dhntg"><input id="dhntg"></input></ruby></ol>

    <th id="dhntg"></th>

    隴山為軸的早期中國

    閻海軍2023-02-22 21:10

    閻海軍/文

    遠古“中國人”的心目中,人類與天地共存,這種樸素原始的思維,奠定了“天下思想”的基礎。

    從甲骨文最早出現“天”字,到統治階級利用祭祀和占卜彰顯特權,申明自己“受命于天”,再到《詩經·北山》喊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觀”逐漸形成,建立“天下國家”成了早期中國政治家和思想家治世的理想圖景。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天下國家”建立起來何其難矣!有周一朝,所統御的范圍始終沒有擴展到九州之域、四海之內。尤其到了東周,更是春秋爭霸、戰國爭雄,混亂到了極點。楚子問鼎,齊秦稱王,極大地羞辱了周王室的權威。其時的“中國”,只能是何尊銘文所說的“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僅是中央之國而已。

    列國縱橫、群雄逐鹿,大家都想成為完成一統天下的人,軸心文明時代的“中國”,期待迎來新的希望,那一道曙光,最終在關隴大地孕育而成。

    以隴山為基點的東進

    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了前人無從想象——周王朝夢寐以求800年——列國共趨之的一統天下大業。

    這是改寫中國歷史,改寫人類歷史的偉大事件。

    完成這一創世偉業的秦國,前身只是隴西高原上發跡的一個弱小部落。這個部落在隴西高原與諸戎諸狄不斷斗爭、不斷融合,最終壯大了自己。

    秦人的崛起,經歷了非常關鍵的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隴西高原為根據地翻越隴山入主關中的斗爭;第二個階段是以關中、隴西為根據地積蓄力量,最后完成狂飆突進式橫掃六合的中國統一戰爭。

    兩個階段,秦人奮斗了670多年。

    關于秦人在隴西的發家史,得從秦非子說起?!妒酚?middot;秦本紀》記載:“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

    周孝王名字叫姬辟方(前960——前896年),是西周第八位君主,在位時間大約在前910——前896年。由此說明,周王朝運行到第八代君主時,秦人還是隴西黃土高原上寂寂無名的弱小部落。

    非子養馬非常成功,周孝王很滿意。為了獎勵非子的功勞,周孝王想讓非子做西犬丘秦人首領大駱的繼承人,但是被申侯阻撓了。申侯的女兒是大駱的妻子,生了成,申侯要讓自己的外孫繼承大駱。周孝王于是在隴山西麓(今張家川、清水縣一帶)封賜非子幾十里土地,作為封邑,“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

    非子的秦邑,與其父親大駱的西犬丘形成了秦人的兩個政治中心。

    成為附庸,秦人算是正式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認。這是秦人崛起的起點。

    微信圖片_20230222205926

    《翻越隴坂:從東西互動到天下中國》
    閻海軍 /著
    廣雅 | 廣西師大出版社
    2023年2月

    秦贏以降五代,都在東起汧河西至甘谷一帶的隴山南部山地及渭河沿岸臺地與西戎犬牙交錯式做著無休無止的艱苦斗爭。秦贏父親大駱在西犬丘的其余子孫后代,后來全部被西戎殺滅。秦贏后代中,秦仲也被西戎殺死。一直到秦仲的孫子秦襄公繼位后,秦襄公讓妹妹嫁給西戎豐王,秦人與西戎的關系略有緩和,但斗爭依然照舊。

    艱難斗爭中的秦人,終于在公元前771年等到了機會。

    那一年,西周發生了滅頂之災?!妒酚洝氛f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求褒姒一笑,導致了亡國之禍。但2012年現世的《清華簡•系年》中,并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清華簡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原來的申后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幽王,西周因而滅亡。

    “烽火戲諸侯”是真是假,實難判斷,但周幽王在這一年的確死了。此時,秦人的首領秦襄公帶兵營救申侯支持下奪權成功的周平王,并一路護送到了洛邑。周平王稱王的同時,周王室的官員還擁立了周攜王。兩王相爭之際,秦襄公對周平王的軍事協助,讓周平王十分感激。于是,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

    周平王的權力本身來路不正,有了秦人的武力支持,周平王對秦人心存感激,從名義上讓出了關中西部地區的領土。不過,這時的關中四處都是戎人,要把周王室開出來的空頭支票變成現實領土,還得靠武力征服趕走西戎。秦襄公有信心奪回這些土地。他更看重諸侯這個名號。有了這個名號,秦襄公立即向其他諸侯國派出使節,互致聘問獻納之禮。又用黑鬃赤身的小馬、黃牛、公羊各三匹,在西畤隆重舉行了祭祀天帝的儀式。

    從最初周旋于西犬丘的小部落,到東擴占領隴山南部成為周王室附庸,再到正式成為諸侯國,秦人的東擴終于翻過了隴山。秦人在正式立國的基礎上,開啟了第二階段的奮斗。

    秦人發展的第一階段,都城從隴山之西的西犬丘和秦邑,遷到了隴山之東的汧渭之會,完成立國重任,用時大約100余年。秦人發展的第二階段,都城從汧渭之會,一路東遷,先后經歷了平陽、雍城、涇陽、櫟陽、咸陽多個時期。定都咸陽的時候,秦人徹底完成了從城市國家向領土國家的過渡。這個過程,秦人用時500多年。

    2.靖遠黃河。漢武帝劉徹翻越隴坂西巡,曾沿祖厲河到達黃河岸邊,向遙遠的西域做了深情的眺望。

    圖為靖遠黃河。漢武帝劉徹翻越隴坂西巡,曾沿祖厲河到達黃河岸邊,向遙遠的西域做了深情的眺望

    秦人東進的同時,并未停滯向西部和北部兩個方向的擴展。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開創了中國郡縣制的雛形。其時秦國在隴西的疆域依然在渭河沿岸。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并國十二,開疆千里,遂霸西戎”,疆土有了大范圍擴展。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攻滅狄族,設立狄道(今臨洮)。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設置隴西郡,三十五年(前272年)誘殺義渠王,在其地設北地郡(今寧縣西北)。至此,秦在關中西北部擁有了隴西、北地、上郡三個郡,后秦國又修筑了從隴西郡到上郡的長城,將防御線連成一起,建立了穩固的西北根據地,為消滅六國奠定了后方基地。

    秦人在隴西高原和關中平原的斗爭過程,是血與火的戰爭歷程,也是文化融合的過程。從考古發現來判斷,秦人在繼承商文明、尊崇周文明的同時,吸納了西戎等少數民族的文化。秦人東進的過程,不全是殺戮,歸順秦人的戎人,不斷被秦人移民安置到關中一帶。戎人的文化和文明從一個側面支持了秦人政治制度、文化精神的壯大,戎人融入秦人勢力的過程,也擴展了秦國族群結構的多元豐富性。

    秦人東進,隴山一直是基點。進入關中前,秦人以隴山為軸心,催動了隴西高原游牧文明和關中平原農耕文明的互動。入主關中之后,秦人對關隴兩地的治理更加速了兩種文明的融合。關中平原和隴西高原以兩種地理區位和兩種文明形態共同構成了秦國的立國根本。以隴山為軸心的關隴互動結構,催生的文明動力、軍事戰力、文化實力,最終以摧枯拉朽的姿態席卷全國,完成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

    中國歷史精神

    《中國歷史精神》
    錢穆 /著
    當當出版 |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19年6月

    中國的先賢圣哲都在幻想完成“四海之內”、“九州之域”的“天下中國”建設,然而,“夏、商、周三代的活動中心,也不過在今天河南、山東和陜西省東部、山西省南部,及河北省的一部分,最多達到漢水上流和淮水北部,要之是一個不完全的黃河流域。”(錢穆:《中國歷史精神》)讓“天下”變為現實的,是發端于隴西高原、成長于關中平原的秦人,他們由秦國而大秦帝國,成就了真正意義上的“天下中國”。

    秦人東進對“歷史中國”的集約化整合,完全是一次武裝革命的勝利,充滿了兵戈殺氣,但最終的勝利結束了春秋、戰國諸侯不斷征伐、永無寧日的動蕩局勢。以暴制暴、以戈止戈,和平來之不易。

    以隴山為基點的西擴

    秦人開創了前無古人的偉業——一統天下,也制造了曠世扼腕的悲劇——二世而亡。

    楚漢相爭,項羽和劉邦對抗,劉邦最終勝出。劉邦不僅繼承了秦朝的國都,而且基本沿用了秦朝開創的制度。

    劉邦之后,通過文景之治,漢朝出現了國富民強的大好局面:“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

    如果以上《漢書•食貨志》的表述屬實,劉徹接班時的漢朝,真可謂富得流油。但劉徹不這么認為,匈奴帶來的恥辱,大漢皇室內部成員記憶深刻,如鯁在喉。

    劉邦死后,匈奴單于赤裸裸寫信騷擾呂后:“兩主不樂,無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無。”這算第一大恥;文帝“十四年冬,匈奴寇邊,殺北地都尉卯”,一路南下,突破蕭關,直逼長安,這算第二恥。

    過去七十年,除了發生這兩大恥,匈奴對漢朝的要挾、騷擾、挑釁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漢匈之間的和平其實是有限的和平,是漢朝深陷屈辱的和平。

    “御戎無上策,征戰禍也,和親辱也,賂遺恥也”,大漢要長治久安,必須一攬子解決北方的匈奴問題,這是事關漢祚的命脈問題。

    劉徹有這個雄心壯志,他一心要建立比肩秦始皇的功業,他很快就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

    整個帝國的北部和西北地區,全是匈奴的地盤。劉徹在公元前138年派出張騫去西域尋找同盟,欲聯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斷匈右臂”。不料張騫離開后了無音訊。

    聯兵作戰實現不了,劉徹只能靠自己。從公元前127年到前119年,劉徹先后發動13次大規模對匈作戰,向北部的進攻從北方前線多點出擊,每有勝算,迅速撤還,回環往復地驅趕,終將匈奴趕到了漠北;向西部的進軍,源源不斷的漢家將士翻越隴山,以隴西為前哨,不斷出擊,完全占領了河西走廊。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正酣時,被匈奴扣押長達十多年的張騫奇跡般地返回了。劉徹最初聯兵大月氏的想法已經時過境遷。張騫帶來的信息,給了劉徹與西域建立聯系的信心。張騫受命二返(前119——前115)西域,打開了漢朝與西域諸國互動的閘門,一直到公元前104年和前102年漢朝兩次以得到汗血寶馬為由攻打大宛國,最終奠定了西漢王朝對于西域諸國的真正掌控。

    在用兵西部、北部對付匈奴的同時,劉徹還在南越、東越、遼東一帶出擊,實施了比較成功的征服戰。漢帝國一度擁有了84個郡和18個諸侯國。但縱觀劉徹一生和漢朝歷史,經略西部一直是漢王朝政治、軍事、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

    劉徹將漢室核心軍力排布于隴山之西開疆拓土,占領河西、掌控西域,真正實現了“欲保關中,先固隴右;欲保隴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的戰略構想。

    表面看,劉徹用兵的重點在北方,主攻方向在北部,但劉徹真正拓展的疆域其實絕大部分在西方。他推動的外交、商貿活動所促進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文明互動對象也在西方。

    秦漢以長城為邊線與匈奴展開的拉鋸戰,并沒有促成更多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相反,在西方,劉徹的用兵和外交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實質的文明互動(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與民族融合(華夏民族與少數民族)。“帝國向中亞東部地區的擴張,使得該地區新的農作物,比如苜蓿、石榴、葡萄,被引入漢帝國;此外,漢朝還引進了異域風格的音樂、化妝品等。”(陸威儀著;王興亮譯:《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

    早期中華帝國

    《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
    [美] 陸威儀 /著
    王興亮 /譯
    三輝圖書 |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0月

    漢承秦制,實現了國家的平穩發展,以關中、華北為基礎,以隴山為基點,逐步向西推進,形成了以隴山為軸心,東部關中、華北為一翼,西部隴右、河西及西域為一翼的互動格局。這是秦以隴山為軸心,促成關中平原與隴西高原互動格局的升級版。這個升級,帶動的正是中國自然而然的歷史生成過程。

    漢以隴山為基點的西擴,促成了“天下中國”版圖的再擴大,國都長安成為了真正的天下中心。漢朝西擴完成的疆域,為后世中國的版圖結構奠定了基礎。

    以隴山為軸心的東西互動

    通過前面的梳理,我們認為,以隴山為軸心的東西互動,先后在春秋戰國和漢兩個時期,形成了兩次超量級的國家演變,促成了“天下中國”的首次實現和“歷史中國”的極致生長。一次是秦人以隴西高原為基地,翻越隴山東進關中進而吞并中原,首次建立大一統的中國,這是小中國、小時空的小循環;一次是西漢王朝以關中和華北為基地,翻越隴山占領河西、控制西域的西擴行動,這次是大中國、大時空的循環。

    許倬云在《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一書中認為,秦漢和隋唐是真正的“天下中國”。這種認知,應當首先歸因于地理版圖,其次是政治制度、軍事實力、文化傳播、精神構建方面的提升和進步。

    說中國

    《說中國: 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
    許倬云 /著
    理想國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年5月

    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秦漢和隋唐兩個具有“天下中國”意義的時代,實質上都是中原王朝圍繞隴山為軸心完成對西域的經略以后,才真正實現的??梢哉f,秦漢是探路者,隋唐是復盤人。

    秦隴兩地的東西互動到底有著怎樣的地理結構和人文優勢,支撐了秦國的創世偉業——“天下中國”的初次實現?秦隴兩地的東西互動結構有著怎樣的特殊區位優勢,聯結了“歷史中國”的不斷生成呢?

    回答以上兩個問題,除了慣常認為的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歷史發展機緣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地理和氣候環境。

    唐曉峰論說中國國家起源時說,依照蘇秉琦曾歸納的六大文化區系,只有晉南豫西地區形成了“中國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而其它區域都未能跨越門欄而形成真正意義的國家。所以“只有晉南豫西地區存在著國家產生的‘地理機會’。”

    可以說,晉南豫西地區的“地理機會”孕育了中國的國家起源,而關隴地區的“地理機會”則支撐了“天下中國”的初次實現和“歷史中國”的不斷生成。

    首先,黃金緯度線奠定了文明發展的基礎。

    考察中國地理氣候,我們會發現,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200毫米等降水線(半干旱區與干旱區分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這兩條降水線中間的絕大部分中國國土,正好處在北緯40度線與北緯35度線之間。

    中國文明的發生,主要集中在北緯35度與北緯38度之間,北緯38度線基本是農牧爭奪線,而41度則是農牧分界線。在北緯35度與北緯38度線之間,不僅發生了中國國家起源——夏朝的誕生,還出現了商、周兩個王朝的迭代。這個區域內的黃土高原,剛好在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也就是(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與(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界線)之間。

    “天下中國”首次實現的標志,是秦國橫掃六合,一統中國的霸業。這個標志的內在核心,就是秦國由隴西黃土高原翻越隴山進入關中平原的發展壯大歷程。而關隴地區正好也在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因為這里是孕育萬物、生機盎然的地方,遂有“黃土高原是地球饋贈人們的厚禮”之說。

    同一維度,為秦人不斷東進創造了便利,既包括他們由隴西高原向關中平原的東進,也包括他們由關隴基地向華北平原的東進。秦人的壯大,“天下中國”的實現,本身就是周朝基于夏商文明,不斷創新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文明升級的結果,也屬于同緯度下的東西互動范疇。

    從首次實現“天下中國”,再到漢朝經略西域拓展中國疆域,奠基“歷史中國”生成的基礎,這個過程是政治長程式運動的演進階段,依然是同緯度東西互動為面相的軌跡。

    其次,第二階梯位次孕育了適應能力更強的族群,利于向低階位的東方俯沖和向高階位的西方爬升。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級階梯: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是一系列寬廣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1000~2000米。第三級階梯:在東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區,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下。

    “天下中國”首次實現的中心區域——關隴地區——處在第二階梯位次,這一位次作為中間地帶,其地理環境孕育出來的人群,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更強。秦人從隴西高原向關中平原、華北平原的進軍,是俯沖姿態,一路所向披靡。漢唐定都關中,經略西域時基本屬于仰攻,但戰力依然強勁,終能成就大局。

    “天下國家”模式之后,中國的改朝換代,以北方征服南方居多,西北游牧民族居高臨下,俯沖中原,屢屢得手,建立了數代征服王朝。唐以降定都南方的王朝,都趨向羸弱。比如在開封、杭州僵持的兩宋王朝,經濟發展繁榮,國力十分雄厚,但是軍力慘淡,區區西夏小國都奈何不得,更遑論西域。明朝作為復興中原血脈的朝代,雖然戰力強勁,但邊境只推進到嘉峪關之后,在無力向西。

    正如李零在《我們的中國》一書首發時所說,“中國的地理重心,早期一直在西北,它的背后有非常廣闊的騎射游牧地帶,時刻威脅著整個中國。離它太近不行,離它太遠也不行。盡管宋以來,中國的經濟中心不斷向東南轉移,但政治中心反而往北挪,最后竟挪到長城線上,就是北京。”

    “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興自蜀漢。”司馬遷的老話,在后世一再復盤。

    再次,高原和平原優勢互補,游牧和農耕相得益彰。

    分析秦人的成長歷程,盡管充滿艱辛和磨難,但他們的柔韌和剛毅精神,千年之后回望起來,依然會催人激越,感懷萬千。他們的這種精神,正源自他們成長的特殊環境。早期秦人在隴西高原與戎狄民族斗爭,練就的是剛毅果敢,他們善養馬匹,在游牧世界來去如風。后來進入關中平原,又獲得了那里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敦厚的周文化滋養,戰馬加糧食等于最豐厚的物質基礎,果勇加務實促成了最先進的進取精神,此時的秦人成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王者之師,他們俯沖華北,俯沖江南,自然一路無敵。

    早期秦人以隴山為軸心,以隴西高原和關中平原的互動做了小時空范圍的實踐,實現了民族融合和文明融通的小循環。到了漢唐,則擴展為以隴山為軸心,以隴右、河西、西域三大區域與關中平原、華北平原大板塊的大時空互動,則實現了民族融合和文明融通的大循環。

    “歷史中國”的生成,早期中國一直是以東西互動為主推進的。從整個中國歷史過程來看,東西互動優于、強于南北互動,根本原因依然在同緯度的魔咒——地理因素。

    北緯40度作為農牧分界線,也是文明分界線。這條線與長城基本重合,是中古后期中國南北互動的軸心。這條軸心,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防御線,也是北上的底線。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上,鮮有皇帝逾越這條線。文治武功如漢武大帝劉徹,也只是越過這條線做一次巡游宣誓,然后趕緊撤回來。相較東西漫長的弧線,南北并沒有廣闊的地理區域:南部大海,北部高寒的草原,氣候差異大。再直白地說,對于東亞腹地而言,南北沒有戰略縱深,而向西拓展可以有廣闊的延伸空間。

    早期中國,東西互動如同一架發動機,同步帶動了南北向的互動(南部止于極熱地帶,北部止于極寒、極旱地帶),形成了“歷史中國”自然而然生長壯大的歷史動力。

    (作者系非虛構作家,本文為其新著《翻越隴坂》的導言)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国产精品中文原创av巨作首播

  • 
    
  • <em id="dhntg"><object id="dhntg"></object></em>

    <ol id="dhntg"><ruby id="dhntg"><input id="dhntg"></input></ruby></ol>

    <th id="dhntg"></th>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